找回密碼
 註冊
查看: 5422|回復: 2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收起左側

[原創]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學說概論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1#
發表於 3-5-2010 20:33:43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都係學校既一份功課
由於係說明文既關係,對史料既抄錄會較多
希望各位見諒~

希望各位比下意見,並指出史料有冇錯漏

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學說

        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第一個四分五裂的時代。所謂「時勢造英雄」,這個亂世不僅出現了像伍子胥、孫武等將才,更孕育了眾多非凡的學者,他們的學說都對後世有極深遠的影響。

        春秋時期,社會風氣漸壞,當時的知識分子或為仕進卿相,或為匡正時弊,紛紛著書立說,宣揚他們的學術思想,後人稱之為「百家爭鳴」的局面。春秋時期出現了眾多學派,較為人熟知的被列入「九流十家」,當中又以儒、道、墨、法四家最為出眾。

        「儒」本出於教治民眾的司徒之官,無奈當時政局動盪,他們大多淪為以主持禮儀為業的士人,其中孔子把眾人的學術見解集結起來,形成一門學派。孔子的理想是十分宏高的,他認為必須重建西周時代的封建秩序,方能恢復太平。孔子提倡「正名」,主張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,指出君王父子應各安其分,從而重建封建社會秩序。此外,他亦提倡「德治」,反對兼併和以刑法控制人民,而君主則應修德養性,以道德教化人民。

        「孟母三遷」這個故事我們聽過無數遍,可是孟母的兒子孟子的一派學說,我們又知道多少呢?孟子亦是一名儒家學者,是孔子的徒孫。他處身於戰亂頻繁的戰國時代,當時列國君主為了增強一己實力,不擇手段,孟子對這種風氣非常反感。他反對崇尚武力的霸政,主張君主應行仁政,善待百姓,以人民利益為依歸,這就是所謂的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」。人民生活安定,自然歸順君主,否則人民有權推翻政權。

        儒家一派裡,當以荀子的學說最為與眾不同。他主張把一切權力歸於君主,並以「禮」規範人民。荀子認為人性本惡,若順人性而行必然生亂,只有用「禮」規範行為才能使和人安守本分,從而達到維持社會安定、鞏固統治的目的。

        儘管孔子、孟子等儒家學者遊走各國,呼籲國君採用其主張,儒家的學說仍常被君主視為迂腐無用。直到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,儒家學說才來個鹹魚翻身,成為中國幾千年來的主流思想。

        每次說起「道」,我們總會先聯想到那些身穿黃袍,手持木劍、嘴裡唸唸有辭的道士。實際上,道家思想的本源裡並沒有這些迷信的成份,那些開壇作法、敬拜神佛的舉動,只是江湖術士們藉「道」之名來裝神弄鬼、招搖撞騙的技倆而已。

        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,其理論的完成者是莊子。他們一致認為太多的政治干預、禮法規範會為人帶來痛苦,因此君主治民的態度應為「無為」。他們視國小民寡、人民放任自然,過簡單純樸的生活為理想的社會,與其時眾多學派「入世」的想法絕不相同。在中國的歷史進程,道家學說雖未常見用於當政者,卻為後世的學者所津津樂道。

        墨家學說的代表人是墨子。墨子本受業於儒家,但他認為儒家對禮樂的重視會造成浪費,於是創立以刻苦儉樸的精神為本的墨家學說,其中「兼愛」、「非攻」、「尚同」、「尚賢」為墨子較重要的主張。

        《墨子.兼愛》有云:「大夫各愛其家,不愛異家,故亂異家以利其家。諸侯各愛其國,故攻異國以利其國。天下之亂物,具此而已矣。」所有的紛爭都是因人們互不相愛而引起,因此墨子主張人與人之間應無分親疏貴賤,一律平等對待,愛人如己,如此便能天下太平。這體現了他對「兼愛」的追求。墨子的博愛精神,致使他反對一切戰爭,因為戰爭雙方不論勝負,都會為人民帶來極大禍害,這正是他「非攻」的主張。「尚同」主張百姓和官員的思想看齊,避免生亂;「尚賢」則反對世襲政治,主張用人唯才。
        墨家的主張和目標雖然高尚宏遠,然而它提倡的博愛精神卻非常人所能接受,因此墨家學說不久後便漸漸衰落。

        前文所述的儒、道、墨三家的主張因與當時諸國君主富國強兵的目標背道而馳,未能在當時大行其道。相反,法家思想卻能脫穎而出,為各國君主所見用,其主張甚至為秦朝的霸業奠下了基礎。究竟法家思想有何特色呢?

        法家思想可以分為法、術、勢三派,後由韓非總其成。法家支持專制政治,強調君主需適當地運用刑法、權術、勢位鞏固政權,以達到富國強兵之效。這些主張自然大受當時的君主歡迎。

        重法派的代表是李悝和商鞅,他們主張刑法必須確保人民清楚明白,嚴格執行,信賞必罰,使臣民不起異心;主術派的代表為申不害,主張以各種權術暗中監察臣下,使之畏服於君;重勢派的代表慎到則認為,若君主能善用其權位威勢統治國家,即使國君沒有過人的才能也能致治;集大成者韓非主張人主治國需要法、術、勢三者並蓄,交相運用,方可鞏固君權。

        法家思想的實踐對政治影響尤為直接。從秦朝至清朝,君主的地位是不斷被提高的,這亦需歸功於法家博大精深的學說。

        時至今日,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的局面已雖然已不復見,但前人對學術的執著,卻委實可敬可畏。我們亦不應故步自封,該多為時弊提出見解,促進學術思想的發展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2#
發表於 3-5-2010 23:26:02 | 只看該作者
每次說起「道」,我們總會先聯想到那些身穿黃袍,手持木劍、嘴裡唸唸有辭的道士。實際上,道家思想的本源裡並沒有這些迷信的成份,那些開壇作法、敬拜神佛的舉動,只是江湖術士們藉「道」之名來裝神弄鬼、招搖撞騙的技倆而已。
chan26694 發表於 3-5-2010 20:33


不認同這點,
可以想想『道家』與『道教』的分別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#
 樓主| 發表於 4-5-2010 23:26:05 | 只看該作者
不認同這點,
可以想想『道家』與『道教』的分別。
louis12 發表於 3-5-2010 23:26


我在下文有解釋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